“我局在毕节供电局2019年配网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,郭钦、余海分别荣获个人一等奖,刘志勇荣获二等奖。”8月2日,毕节织金供电局工作群里发来喜讯,大家纷纷为参赛团队点赞。
此次比赛织金供电局共一名领队及五名参赛队员,参赛团队充分根据队员特点进行分工协作。每一次成功都不是偶然,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努力换来的;是无数次咬牙坚持赢得的;是无数的汗水凝结而成。荣誉不分小大,任何荣誉的桂冠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努力与故事。
荣誉的桂冠都是由荆棘纺织而成
比赛充满着变数与不确定性,这也是比赛吸引人的地方,需要每一个环节的精准配合,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。
队员程全信说,“在比赛时,我们团队面临着作业超时的问题,当时我作为地面配合人员,心里都是慌的。但是余海老哥子就给我们说不要慌,要果断放弃一些不重要的细节去节约更多的时间保证不能超时。”
通过现场快速调整,队员们放弃一些分值不多的小细节,给团队争取到宝贵的一分钟。也正是这一分钟,让他们避免了超时的危险,取得了团队一等奖的好成绩。
“其实放弃了这些细节部分也还是挺遗憾的,当时没时间多想了,唯一想的就是超时扣分太严重了,所以才临时决定弃小保大。”余海在谈论到这个问题时说。
光环的背后是无数次咬牙坚持
“每次拿奖别人都问我们有什么诀窍没有,怎么说呢?我们哪有什么诀窍不诀窍的,就当作平时抢修一样去做,想着‘零失误’就行。”余海说,“我们参赛的队员中,大多数都是几十年的老员工了,‘零失误’也是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作业中学习和总结经验中慢慢做到的。”
余海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师傅,参加比赛已经是家常便饭了,但是在他第一次参加比赛时并没有这么顺利就拿到奖。
2005年,余海代表织金供电局参加贵州电网公司相关配电技能竞赛,没有一点比赛经验的他因为一点失误与成功擦肩而过。在比赛回来的路上,他就在反思自己的不足以及和别人的差距,总结参赛经验。回到岗位上后,他沉下心去钻研、学习,利用每一次外出作业的机会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。
2008年,贵州电网公司再一次举办相关配电技能竞赛。这一次,他主动请缨,用自己三年的时间证明自己的进步,获得竞赛优秀选手称号。
“我们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师带徒,刚开始的时候不懂技巧,只会用蛮力,所以每天下来都是腰酸背痛的,经过自己无数次的摸索,才慢慢掌握这些技能。”余海淡淡的一句话中又藏着多少次的尝试与坚持。
荣誉的背后是无数汗水凝结而成
比赛通常都是充满着变数,只有熟练的操作与极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。
“我们在赛前的培训中遇到一个难题,一直找不到扎拉线的最佳技巧,几个人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是费时又费劲。”参赛队员郭钦回忆道,“在我们大家都很焦急的时候,有一个老师傅就给我们点拨了几句,这几句点拨就像打通了大家的‘任督二脉’一样,让培训突破了瓶颈。”
李月能作为参赛队员中唯一的“90后”,主动承担项目扎拉线的部分。在了解到扎拉线的技巧后,自己主动加班加点地训练,力求最完美。
“这项工作就是废手劲,李月能这个年轻人又肯学,能吃苦,怕我们几个‘老年人’体力跟不上,就主动承担这项工作,现在他手上训练扎拉线整出来的水泡都还没好呢。”刘志勇说到。
三伏天里,骄阳似火,队员们为了适应参赛时的每一个细节,坚持身着厚重的工作服参加训练,每次训练结束衣服都是湿的。黄天不负有心人,经过两天的训练,李月能扎出来的拉线得到了各参赛队员及裁判老师的认可,把他扎的拉线作为模板,供大家一起学习。
李月能说,“虽然这次个人没有获奖,但是我扎的拉线能作为模板,我觉得已经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了。”
“不经历风雨,怎么见彩虹,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......”就是这样一群努力而质朴的人,他们都是来自基层一线,他们都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业务水平。这不仅仅是为了冠军的荣誉,更是为了在工作中,能更快更好地保证客户用上电用好电。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“万家灯火 南网情深”的品牌形象,践行着“人民电业为人民”的企业宗旨。(吴越)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如有文章来源系网络转载,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网及时删除。
|